2025年4月11日,中国商务部发布第42号公告,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丙烷、钴精矿等37类商品加征125%特别关税,直接覆盖美国对华出口额中23.6%的能源及战略矿产。此举针对美国此前对中国新能源电池材料实施的145%惩罚性关税,形成“以关税对关税”的强硬博弈格局,全球两大经济体在清洁能源领域的角力进入白热化。
关税清单的精准打击逻辑
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,此次被加税的丙烷占美国对华液化气出口的58%,而钴精矿涉及特斯拉4680电池、通用Ultium平台等核心原料供应。反制措施呈现三大特点:
产业痛点打击:选取美国《通胀削减法案》重点补贴的锂电上游材料,迫使本土车企承担额外成本
政治选区施压:得克萨斯州页岩气、内华达州锂矿等共和党票仓产业遭针对性覆盖
时间窗口卡位:关税生效日(6月1日)恰逢美国车企Q2财报披露期,冲击资本市场信心
(表1)中美关税重点商品对比
数据来源:美国能源信息署、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
全球产业链的连锁反应
1. 美国车企成本危机
福特汽车测算显示,叠加双重关税后,其电动皮卡F-150 Lightning的电池成本将从12,500飙升至19,800,迫使公司暂停俄亥俄州工厂扩建计划。特斯拉则紧急调整供应链,将上海超级工厂的2170电池产能提升30%,通过转口贸易规避部分关税。
2. 中国技术替代加速
宁德时代宣布与印尼国有矿业公司签署120万吨镍矿采购协议,同时向墨西哥工厂追加80亿美元投资,利用美墨加协定实现“关税防火墙”突破。据彭博新能源财经测算,该布局可使2170电池组对美出口成本降低58%。
3. 第三方国家战略机遇
智利国家铜业公司(Codelco)重启关闭12年的锂盐湖项目,计划2025年前向中国供应碳酸锂15万吨
马来西亚投资发展局数据显示,2024年Q1中国锂电设备出口额同比激增217%,隆基、先导智能等企业正在槟城建设产业园区
历史数据揭示博弈规律
对比2018年贸易战,本轮交锋呈现显著差异:
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模拟显示:若关税战持续12个月,美国新能源产业将损失24万个岗位,而中国通过东盟转口贸易可弥补61%的出口损失。
国际社会的双重博弈
欧盟紧急避险:大众汽车将原定在美国生产的ID.4车型转产至安徽合肥工厂,采用国轩高科磷酸铁锂电池
资源国立场分化:刚果(金)暂停与美企的钴矿合同,转而向中资企业发放6个新勘探许可证
WTO机制受考验:中国已联合巴西、南非等37国提交《关于制止单边关税措施的联合声明》,要求60天内启动紧急磋商
未来三个月关键节点
6月15日:美国中期选举初选启动,爱荷华州等农业带抗议关税浪潮升温
7月1日:WTO争端解决机构将裁定美国《芯片与科学法案》合法性
8月30日:国际能源署(IEA)全球供应链会议拟出台关键矿产储备方案
(本文数据统计截止2024年5月,动态演进需关注政策调整)
还木有评论哦,快来抢沙发吧~